不少老师和家长都会发现:每周一的英语听写,孩子的正确率总比周五低;周五能流利背的课文融凯配资,周一就磕磕绊绊。这并非只是孩子周末贪玩,这背后可能还藏着一个和 “奖励机制” 有关的心理学现象 ——扇贝效应。
一
什么是“扇贝效应”?
“扇贝效应” 最早是由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:他用鸽子做实验时,每隔一段时间给鸽子喂食一次,结果发现鸽子会在每次喂食前变得特别活跃,而喂食后则会逐渐安静,直到下一次喂食临近时再重新活跃。因为这种行为曲线像扇贝的边缘,所以被称为 “扇贝效应”。
简单来说,当人或动物知道 “只有在特定时间或完成特定任务后才能获得奖励” 时,就会在 “奖励节点” 临近时格外努力,而在两个奖励节点之间则容易松懈。这个效应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简直太常见了,尤其是和 “听写”“背诵检查” 这类有明确时间节点的任务结合时,表现得格外明显。
二
“扇贝效应”的坑你别踩!
“扇贝效应” 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,但如果运用不当,很容易让孩子养成 “临时抱佛脚” 的坏习惯,导致英语学习基础不扎实。有三个最容易踩的坑:
展开剩余84%1. 「固定奖励节点」催生「突击式学习」,知识学不扎实
很多老师和家长喜欢用 “固定时间奖励” 的方式督促孩子学英语,比如 “每周五听写全对就给 10 块钱”,“每月月考进步就买新文具”。这种固定节点的奖励,会让孩子形成 “只为奖励学英语” 的思维:平时上课不认真听,单词不积累,语法不梳理,只在奖励节点前几天熬夜突击。但英语学习讲究 “日积月累”,突击背的单词容易忘,临时记的语法也用不熟练。
2. 「单一奖励形式」导致「动力快速消退」,越学越没劲儿
不少老师对学生的奖励方式单一,比如 “听写全对就盖小红花”,“回答问题对了就口头表扬”。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因为新鲜感努力,但时间久了,这种单一的奖励就失去了吸引力,“扇贝效应” 的正面作用会越来越弱,甚至让孩子产生 “学英语就是为了拿小红花,拿到了就不想学了” 的想法,听写正确率反而比之前还低 —— 因为单一的奖励已经无法刺激他们的学习动力了。
3. 「只看结果不看过程」忽视「努力价值」,孩子越挫越没信心
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:奖励只和 “结果” 挂钩,比如 “考 90 分以上才有奖励”,“背完 100 个单词才能玩”,却忽略了孩子在过程中的努力。比如有的孩子平时认真背单词,但听写时因为紧张错了一两个,就拿不到奖励;有的孩子基础差融凯配资,从考 30 分到考 37 分付出了很多努力,却因为没达到 “进步 10 分” 的标准,得不到肯定。这样一来,孩子会觉得 “只有学好了才有奖励,学不好再努力也没用”,慢慢失去学英语的信心。
三
巧用“扇贝效应”
虽然 “扇贝效应” 有坑,但只要用对方法,就能把它变成促进孩子学英语的 “助力”。结合心理学原理和教学实践,我总结了三个实操策略:
1.「固定节点 + 灵活抽查」打破 “突击依赖”
既然固定奖励节点容易让孩子临时抱佛脚,那我们就可以在 “固定节点” 之外增加 “灵活抽查”,让孩子明白 “英语学习需要每天努力,而不是只在考前突击”。
比如每周三固定听写单词,同时每天早读时随机抽查 3-5 个单词,或者晚自习时让孩子当场背诵一段课文。奖励不仅给 “周三听写全对” 的孩子,也给 “随机抽查表现好”“每天都坚持背单词” 的孩子。还可以设置了 “每日坚持奖”,只要孩子每天能背 5 个单词并打卡,一周就能换一张 “免罚券”(比如听写错 1 个不用抄);同时保留 “周三听写优秀奖”,但要求必须是 “平时抽查和听写都达标” 才能获得。
这样一来,孩子就不会只在周三前努力,而是养成 “每天学一点” 的习惯。
2. 「多元奖励 + 分层激励」保持学习动力
奖励方式要 “因人而异、多种多样”,才能持续激发孩子的动力。可以把奖励分成 “物质奖励”“精神奖励”“特权奖励” 三类,同时根据孩子的基础设定不同的奖励标准,让每个孩子都能 “跳一跳够得着”。
比如对基础好的孩子,奖励可以是 “当一次英语小老师”;对基础中等的孩子,奖励可以是 “免做一次英语作业”;对基础薄弱的孩子,奖励可以是 “发音进步就积分”。还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奖励(普雷马克原理),比如“听写全对可以换一次点歌权”。
分层激励也很重要,比如设定 “进步奖”:基础差的孩子只要比上次多对 1 个单词就算进步,基础好的孩子要多对 3 个才算进步,具体的数量依情况而定。这样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 “我的努力有回报”,学英语的劲头更足了。
3. 「过程奖励 + 结果肯定」建立长久信心融凯配资
除了奖励 “结果”,更要奖励 “过程”,让孩子明白 “努力本身就有价值”。比如孩子背单词时很认真,即使错了几个,也可以说 “你今天背单词特别专注,比上次用的时间少多了,值得表扬”;孩子作文写得不好,但比上次多写了 3 个正确的句子,就可以奖励他 “一张贴纸”。
还可以设置 “努力成长册”,记录孩子的 “进步瞬间” :比如 “今天主动问老师一个语法问题”、“早读时声音比昨天大了”、“作文里用了一个新学的句型”,每周五班会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出来,并给每个孩子发一张 “努力证书”。
同时,结果肯定也要具体,比如孩子听写全对,别说 “你真棒”,而是说 “你这一周每天都坚持背单词,还自己整理了易错词,全对是你应得的!”,让孩子知道 “奖励是因为自己的坚持和方法,而不是运气”。
四
奖励是手段,不是目的
“扇贝效应” 告诉我们,合理的奖励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,但我们更要明白:奖励只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手段,不是最终目的。英语学习的真正动力,来自孩子对语言本身的兴趣,以及 “我能学好” 的信心。
所以在运用 “扇贝效应” 时,要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:比如用英语动画片、英文歌激发孩子的兴趣,用简单的英语对话让孩子感受到 “学英语有用”,用循序渐进的任务让孩子体会 “进步的快乐”。当孩子真正喜欢上英语,觉得 “学英语是自己的事” 时,就不需要依赖奖励也能主动学习了。
UEL 编辑部
编辑 | Scarlett
审核 | Fred
来源 | UEL公众号
明师俱乐部进行编辑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明师投稿箱
欢迎您把自己的英语教学经验方法、优质教学设计案例、教育心得等和大家分享,可成为明师国际教育研究院的签约作者,更有机会被收录到《明师说》系列正式出版,与40万英语教师共同进步,快来投稿吧!
投稿邮箱:mingshijiaoyanbu@163.com,邮件命名为“投稿+作者姓名+手机号”
教学资源、精彩活动、趣味互动
福利折扣、在线咨询
湖南、福建、川渝、浙江
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
北京、上海
山西、河北
河南、天津
湖北、广东
陕西、内蒙
其他地区
请按地区添加明老师融凯配资, 不要重复添加
创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